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佛洛依德,荣格并列的三巨头。
主张理念:人可以改变,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强调「目的论」,即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对未来的影响取决于你真么诠释它。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当下的目的,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会使用一些不好的手段去达到。
阿德勒心里学的立场:目的论;当前的目的,人们会为达到目前的目的而自己产生出一些列的事情,正如青年和哲人的谈话:青年的朋友是不想出门,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会制造出一些列的问题去达目的。
原因论:过去的原因导致了现在的结果。过去的不幸遭遇导致了现在的不幸。
为了反驳原因论哲人举了感冒的例子:一个人感冒了去医院看病,医生推断感冒是因为昨天穿的太薄导致的,病人肯定是不满意的,病人关注的是现在的感冒,难受这个当下的症状,至于过去发生过什么谁会在乎呢?
心里创伤不存在
心里创伤并不存在,过去所有的经历对未来的影响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它。
阿德勒对于心理创伤的观点: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也就是说,所谓的痛苦是我们自己为迎合某种目的而制作出来的,过去的经历并不能决定我们自身,能决定我们自身的是我们对于过去经历的态度和看法,如果自己觉得它会是你的痛苦根源,那么它会 迎合你的这种目的,如果只是把它看成是一场体验和人生道路上的促进成长的肥料,那么它就会帮助你成长。
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哲人分析青年朋友不出门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好地关注」,不出门可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精心照顾,出门会成为平凡的路人,所以他选择了不出门。
愤怒都成捏造出来的
愤怒并不存在,愤怒的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迫使对方「屈服」。青年讲了自己的经历,即昨天下午在咖啡厅看书时,服务员把咖啡洒在了青年的新衣服上,青年不由思索地大声责备了服务员。青年认为平时自己不是这样的,这次是因为太生气了,没忍住,青年认为生气是「无可奈何的不可抗之力」;哲人认为这是一种推脱责任的表现,并反驳道:如果因生气冲动所作出的犯罪也是非当事人的责任,而是生气的责任。
哲人认为:愤怒是一种可以随时收放的手段,目的就是震慑别人,为此他讲了一个例子,一对母女在吵架,此时女儿的班主任打来电话,母亲可以立马收起愤怒和班主任谈话,挂完电话后又释放愤怒和女儿讲话。
我:对于这一部分,我有些不太认同哲人的观点,尤其在青年生气的这件事情的看法上,如果青年的目的只是为了不用讲道理才采用更方便的手段使服务员屈服,听话,即采用生气的手段,那么青年为什么要迫使服务员屈服呢?两个陌生人之间,要对方屈服,我感觉有些说不通,或者难易理解。
佛洛依德错了
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所定下的目标前进。
青年的观点:感情,喜怒哀乐是人类的人性,正因为有这些人性才是人;不然是不完美的机器,否定感情即否定人性,故阿德勒的思想和哲学是虚无主义。
哲人:并非否定人性,而是否定「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这种观点,「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采取各种行动的。」,主张「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故阿德勒是反虚无主义的思想和哲学。
如果我们对过去的感情用正面的意义去诠释,那么对我们的生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前面的观点,你的人生取决于你怎么看它,人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佛洛依德的原因论: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
苏格拉底与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是要靠自己亲自找出来。
是啊,人生就是在一直地寻找答案,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找到答案,迷茫了一生,有些人可能运气比较好,可以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你想变成别人吗?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持有的就是青年的这种观点「很遗憾的是,无论积累多少知识,作为根基的秉性或性格绝不会变!如果根基发生了倾斜,那么任何知识都不起作用。原本积累的知识也会随之崩塌,等回过神来已经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阿德勒的思想也是一样。无论积累多少关于他学说的知识,我的性格都不会改变。知识只是作为知识被积累的,很快就会失去效用!」
曾经也羡慕过那些光鲜亮丽的明星,也幻想着可以成为他们,那么我想成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品格,品行?说不上来,我们根本不增相识,谈不上理解,应该是羡慕他们的那种光鲜亮丽的外表,他们的那种让人欢迎和喜欢的外表吧,那么我不幸福吗?不一定,成为他们就一定能幸福吗?不一定。我能成为他吗?不能;我不能成为任何人,我只能成为我自己,那就够了;
即使你再想变成Y,也不可能成为Y,你不是Y。你是“你”就可以了。但是,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这样下去。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选择「不幸」,是因为你觉得他对你来说是一种善。
青年: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遇到的人不同,所以关注「被给予了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哲人:一昧的关注「给给予什么」现实会改变吗?我们不是不断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在希腊语里关于「善和恶」的解释
善:对自己有利。(有好处)
恶:对自己无利。(无好处)
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
人们会去做「善」的事,而不会去做「恶」的事。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在某一时刻,你选择了不幸,那是因为你认为这对你来说是有利的,即你是故意选择不幸的。
是的,以前经常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童年的阴影上,再加上,本来就很浮躁,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每次一学习,就会想起不好的事情。但是我是真的不幸吗?不一定吧,那时候感觉自己真的好废,感觉人生也就那样了,很悲观,童年的不幸正好可以变成我的失败的「借口」。
人们常常下定决定“不改变”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为的倾向
阿德勒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上我们曾经做过一次选择,大概在10岁的时候,也许那时还不懂得生活方式的概念,但现在知道了,所以我们可以重新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的决心。
因为,当旧有的生活方式在面对问题时,可以可以苟过去,但要做出改变,意味着要面对未知,这可能是会产生焦虑,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十分不适,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改变」。
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除了变化本身,万事皆变化无常。唯一能够确定的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未到来,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也只有当下吧,能做出改变的也只有当下,当然想要做出改变需要有「勇气」,面对现实的勇气!